拜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联络感情、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祝福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却不断翻新花样: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报平安、短信嘘寒暖、贺卡传问候、微博表情意……从登门拜年,到短信、电话拜年再到QQ拜年,如今又兴起了微信、微博视频拜年,从内容到形式,拜年随着时代的变迁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的确,对人们而言,家既是出生、成长的地方,也是学会做人、走向社会的“始发站”。拜年除了要衣着干净整洁、合理安排时间,还要要注意礼节和言谈举止。家人团圆、邻里共处、同学重逢、朋友相聚,举止要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言语要谦恭文明、笑口常开。而拜年时孩子常常和我们在一起,我们更要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从家里来客教育孩子斟茶倒水,招待客人,到拜年对长辈应该怎么称呼等,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有好处。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春节拜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当然,长辈受拜以后,一定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不能忘记的是向邻居长辈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每家每户都要有人出来走家串户拜年,人群中以男子和未出嫁的女子为主。大家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互道“过年好”。每到一家,我们都极其郑重地道几声“过年好”。往往年纪大辈分高的人也会有所表示,一般会说“算了算了,大街上就不用跪啦”。当然这是客套话话,辈分低的人该跪还是要跪的。这时受拜的人,往往也会拱手作揖还礼,嘴里说着“请起请起。”但是也有部分人是不用这么走家串户的。这些人往往这家中年纪最大的几个人,孩子出去拜年,而这几人也要在家“接头”——这“接头”不是特务间的联络活动,而是说要在家迎接过年拜年的人,接受别人拜年磕头。拜年的人来了,“接头的人”要热情招呼迎进门,然后拿出烟或者瓜子糖果之类的招呼来人。如此迎来送往,好不热闹!
近年来的拜年,由电话到群发的短信,再到如今的微信朋友圈,省了不少事,但年味也随之大减。随着拜年方式的变化,其实是我们的生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侧面,是社会向前发展的自然过程。同事之间或朋友之间的拜年本是春节一道风景。比如一些单位的“团拜”,初一早晨,大家集中到单位,同事相互拜年,互致问候,使得同事之间关系更加融合。这本是一个很好的拜年方式,然而,近年一些领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团拜也取消了,使得过年的温情荡然无存。时下,新时代发展伴生大量的新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如何取舍、辨别,着实不易,但良好的家教、卓越的家风让我们独具慧眼、意志坚定,不断汲取着优秀的时代元素,让家文化的内涵与理念得到进一步升华。拜年,是年俗的重要部分,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祝愿。对此我们也应与时俱进,希望拜年的年味更纯,也希望在从简的同时,温情还能够回归与延续。
安进秋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