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建“文化地标”是政绩观“错位”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编辑:陈方炜 发布: 2020-11-24 09:16
政绩观“错位”也需监督“纠位”。

近年来,多地因花费巨资建设“文化地标”建筑引发公众讨论。前不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通报了多起违规建设“文化地标”项目,表示要举一反三,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发现苗头问题及时干预、纠正,坚决杜绝滥建“文化地标”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11月23日 人民日报)

某国家级贫困县举债上千万元大肆修建仿古建筑、文化地标,不仅经济效益未达到预期,财政赤字加重,关系到百姓的民生工程更是因资金问题迟迟未能落地,惹得当地群众大为不悦。而在住建部的通报中,民生工程给面子工程“让路”的现象并非少数,政府忙于修建“空壳”的文化地标,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倾力打造高大上的“形象工程”,只为获得一项“表面可观”的虚假政绩,此行为实则是在助长形式主义、奢靡主义等不正之风,更使得政府形象大打折扣。

在此次通报中,有两方面令人深思。其一,滥建的标准一般体现在文化地标项目与当地形象格格不入。个别贫困县罔顾民生需求大肆修建仿古城门、大型雕塑,某县级市斥巨资在高速路口处修建“鲤鱼跃龙门”等与当地发展不符的形象工程,均受到了严重批评。其二,部分地方甚至存在拆掉真古迹、修建仿古建筑的乱象。原本熟悉的石板路变成了整齐划一的石砖路,原本是古色古香的传统院落“摇身一变”成了商业气息浓厚的仿古小镇,让群众纷纷惋惜。种种问题表象折射出的是当地领导干部规矩意识淡薄,利己主义严重,“拍脑袋决策”嫌疑犹存,归根到底是其政绩观、从政观严重“错位”。

政绩观“错位”需回归群众“本位”。政绩观本质上是一种督促干部上进,激励干部作为的正向理念,不仅让干部们有了拿得出手的工作成绩,也让人民群众有了获得感、幸福感。但近年来,政绩观却渐渐跟劳民伤财,好大喜功等不良行为挂上了钩,使人了谈“观”色变,根本原因在于政绩观的出发点从“民生”变为了“利己”。因此,政绩观“错位”需回归群众“本位”,领导干部要把群众当成出政绩的“主考官”,在心中形成群众意识,自觉拉近群众距离,在工作中体现民情民意,在干事中体现百姓温度。坚持意见从群众生活中来,成效在群众口碑中出,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政绩观“错位”也需监督“纠位”。事前要发现苗头。一方面要加强监督管理,建立群众举报机制,将社会意见做到应收尽收,群众认为好的便督促开展,认为不好的及时叫停;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管力度,对项目计划、招标等程序做到全程跟进、透明,确保项目始终与群众需求相切合,与当地发展相适应。事后要从重处罚。出台项目审查处理办法,对参与此类“面子工程”的负责人、经办人进行层层问责,公开处罚原因与惩处措施,并对案例进行剖析解读,以此警示干部“政绩工程”不可取,实现以儆效尤。

罗淇尹

猜你还想看:

求助、维权、咨询,找《今帮忙》

  • 九江:黄山松 181 7921 0110
  • 吉安:彭南 135 7688 5601
  • 鹰潭:王重 181 7019 9110
  • 景德镇:黄益华 181 0798 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