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江右时评:考古寻根,穿越“过去”寻找未来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编辑:陈方炜 发布: 2020-12-03 09:34
探寻到百万年前人类的踪迹,探寻到中华文化体系的起、承、转、合。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把考古工作视作“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认为它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如果说历史是研究过往的学科,那么考古便是为研究过往提供证据的学科。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可以说是世界之最,然而真正有文献记载年代的“信史”却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通过考古探寻中华文明之根,证实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成为了一代又一代考古人毕生的追求与梦想。

四代考古人一点点挖出来的良渚古城,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实证。2019年,这座被中国考古学泰斗誉为“中华第一城”的古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文化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今年5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河洛古国”惊艳出场,成为填补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没有历史,就没有根;没有根,就没有未来。从人文科学方面讲,考古学是最具有文化寻根作用的现代科学。正因为有考古学,我们才得以探寻到5000多年前的良渚遗址和河洛古国遗址,才能够探寻到百万年前人类的踪迹,探寻到中华文化体系的起、承、转、合。

人类创造文化的历史已经超过300万年,但文字及其记录系统产生的时间不超过5500年。要挖掘生生不息的文明“根脉”,填补历史研究的“空白期”,离不开考古学的深入参与。通过考古,我们才能触碰到百万年前的人类踪迹,观察到诸如石器、织品、食具等的造型、功能的持续演化,感悟到各项风俗、礼仪、音乐等的源起、流变、传播、消亡的过程。考古学,是认识历史、认识世界的直接方式;是涵养文化自信、传承文化脉络的阶梯;是探寻我们从哪里来,探寻文化之根的上佳方式。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文明如同大树一般,根脉越是发达,枝干和树叶便越是繁盛,越能不断向着开阔处奋力延伸。考古,是寻找文化根脉的过程。重视考古,是中华民族不忘历史,奋斗不止的具体体现。新时代呼唤新作为,让我们携手同心,奋力开辟中国考古学蓬勃发展的魅力未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陈向欣

猜你还想看:

【地评线】江右时评:农村发展需要勇敢的“反哺人”

如此看来,每位农村“反哺人”都拥有着巨大勇气。

【地评线】江右时评:让重大斗争一线成为识别优秀年轻干部的主战场

在递进式的历练和培养过程中,给年轻干部提供足够的关心关爱。

【地评线】江右时评:加油,2020年圆满收官还需再拼一把!

待到2021年,我们就会顺利开启新局,在新征程上一往直前。

【地评线】江右时评:保护知识产权 激发创新活力

保护知识产权,才能更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地评线】江右时评:讲好中国历史故事 助力民族伟大复兴

历史是未来的源头,未来也理应从历史开始。

【地评线】江右时评:用生命余热在爱心路上奋力奔跑

作为全国道德模范的荣誉获得者,在她身上有很多闪光点需要我们学习,特别是她对事业执着的那股较真劲,永远值得我们去传承、去发扬。

【地评线】江右时评:感悟蓝色信念,勇攀科技高峰

“奋斗者”号的成功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工程师、潜航员、技术保障人员默默付出的艰辛和汗水。

【地评线】江右时评:数字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数字赋能,不仅要为文化产业装上“新引擎”,助力“跑得快”;也要注重内涵式增长,助力“跑得稳”。

求助、维权、咨询,找《今帮忙》

  • 九江:黄山松 181 7921 0110
  • 吉安:彭南 135 7688 5601
  • 鹰潭:王重 181 7019 9110
  • 景德镇:黄益华 181 0798 1344